欢迎您访问贵州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六)

2018-11-16 16:31来源:贵州自考网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一一邓小平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都可以构成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誓动力不是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孕、互相制约的,构成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体系。这里主要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的和改革、文化几个方面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上层建筑也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当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之间便发生尖锐的矛盾;当生产力冲破旧生产关系的束缚,确立了新生产关系的时候,旧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也或快或慢地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形成在新的条件下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的时候,革命阶级就会首先制造革命舆论,组织革命队伍,发动社会革命,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从而使新的生产关系得以确立或建立起来,使新的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这就解救生产力,解决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问的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所以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看得1一分清楚。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制约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及其解决方式。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是革命和改革的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性质,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状况决定着革命和改革的具体状况。科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物质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一旦有物质生产上的技术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在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中实现的。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此,这时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划分。、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的可能变为现实。

恩格斯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①这里所说的分工,指的是旧式分工或自发分工,即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工。为什么说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呢?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换,就会加剧财产的积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一分为二,即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其次,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由于这种分工,出现了只消费不生产、只享受不劳动的人。这些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专门从事生产的管理以及政务、司法等活动,成为剥削阶级的组成部分。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当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可以充分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占有别人的剩余劳动的时候,阶级就必然消灭。在阶级完全消灭以后,国家也必将消亡。

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形成,使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当然应该从道义上加以谴责,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这个历史进步。首先,奴隶制保存了丈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生产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奴隶制甚至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再次,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某些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经对社会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不能揭示阶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马克思曾说,他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有如下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①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他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些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这个定义,全面说明了阶级的本质。简单地说,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上述的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同时阶级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引起的,但阶级一旦产生出来,就会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派生出各个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所以阶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集团,而且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社会组织。一个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这几个方面总和起来构成这个阶级的全部特征,阶级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体。

上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五)

下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