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贵州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二)

2018-11-19 15:42来源:贵州自考网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形成的条件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存在着社会分工,各个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彼此需要交换所生产的商品。这样,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作为私有者,他的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所谓私人劳动,就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意愿和利益所进行的,具有私人性质。

总之,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表现

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在数量、品种、结构、规格等方面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往往使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符,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这样的商品生产者就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以私有制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在纷繁、复杂、多变的商品经济活动背后,是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运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因此,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这就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受价值所制约,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因此,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这就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受价值所制约,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二是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概括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销售者竞相出售商品,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反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购买者竞相购买商品。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因此。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商品价格经常与价值不相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商品价格波动的中心是价值,价格无论怎样变动,总是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价格波动的幅度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其次,从较长期和全社会总体来看,同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降部分可以互相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在总体上价格与价值相等,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相一致,、

这就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受价值所制约,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没有违背价值姚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按照其价值进行交换。正是通过价格的波动而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得到实现的。

2、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两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足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如果这种必然性被干扰或破坏,比如出现了价格垄断,限制价格的合理波动,实行不等价交换,甚至强行无偿索取等等,都意味着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忽视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客观作用,就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晶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儿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凋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在任何社会,特别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中,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协凋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利。会资源(或称为生产要素),按照一定比例合理分配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当某种商品因不应求而导致价格上涨,以至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这种商品就比较有利可图,某些商品生产者就会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投到这个生产部门;反之,当某种商品因供过于求而导致价格下降时,生产这种商品的利益受损,甚至无利可图,某些商品乍产者义会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个生产部门抽出,转移到别的有利可图的生产部门。这样,通过商品价格变动的信息,使商品生产者在利益驱动下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向和规模,从而自发地调节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F,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如果有的商品生产者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或不能盈利,甚至亏本。所以,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而他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商品生产者为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亏本。甚至破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着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此外。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也会造成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致富,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由于某种商品价格下降而亏损甚至破产,导致商品生产经营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用制的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1)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小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基础上,以手工劳动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典型的小商品经济是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农民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手工作坊的发展,一些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作坊主日益富裕,他们逐渐脱离生产劳动,把帮工和学徒变为雇佣工人,自己成为剥削雇工劳动的资本家。而一些生产条件差的手工作坊,由于资金短缺、经营不善而破产,其作坊主和帮工都沦为雇佣工人。同时,农业中的少数富裕的个体农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雇用一些人员;而贫困和破产的农民则沦为农业雇佣劳动者,于是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经济。因此,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基础上,便产生出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商业起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中介作用。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一些商人通过向小商品生产者收购商品和提供原材料而成为包买主,进而控制小商品生产者,使之逐渐丧失生产资料而沦为受雇于包买主的雇佣工人,而包买主则逐渐变成产业资本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通过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已逐渐准备着,但是,单纯依靠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来实现这两个条件,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这两个条件的形成。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前,所以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三百多年期间,为了生产发展纺织业所需要的羊毛,一些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通过“圈地运动”,强占农民的租地;捣毁农民住宅,将大片耕地变为牧场,并通过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强迫失去土地和家园的农民到资本主义工厂中充当雇佣劳动者。这就是在英国发生的“羊吃人”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历史。

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加速货币财富的积累,还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义,掠夺殖民地的金银财富,贩卖奴隶,进行殖民贸易;在国内则大肆掠夺本国劳动人民,采取发行国债、增加税收、保护关税等手段,聚敛货币财富,从而积累起大量货币资本。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而加速准备条件的过程,马克思说:“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和初步形成后,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得到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必须排除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重障碍和束缚,在政治上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封建社会末期,在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斗争中,广大农民是反封建制度的主力军,他们不断进行起义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为推翻封建制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由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他们所向往的是建立在个体小生产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已完全不适合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逐渐发展的趋势。所以,反封建的领导者就自然地由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兴资产阶级来担当,17世纪中叶以后,源于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各种反封建力量进行了武装革命,经过反对封建复辟的反复斗争,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初步确立。

(2)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其物质技术基础仍是手工生产,还处在工场手工业发展阶段,远远不能适应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要求通过科学技术革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技术基础。这个历史任务是通过产业革命实现的。从l 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行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又称工业革命,即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技术革命。通过产业革命,一方面实现了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了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巩固与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雇佣工人丧失了依靠手工技术而独立劳动的可能性,成为资本家掌握的机器的附属物,巩固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因此,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取得完全胜利和最终确立。

上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一)

下一篇:贵州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