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贵州自考网!贵州自考网为考生提供贵州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贵州教育考试院www.eaagz.org.cn/为准。
2019年贵州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本科章节试题(5)
为此,贵州自考网位考生们整理了:2019年贵州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本科章节试题(5)
第五章 学习迁移与知识应用
一、选择题
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迁移的性质分:正迁移、负迁移;
A、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正迁移。
B、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如学习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最初受到的干扰。
(2)迁移的方向分:纵向迁移(垂直迁移)、横向迁移(水平迁移);
A、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a、自上而下的迁移: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一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
b、自下而上的迁移: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掌了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
B、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a、顺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行学习的影响,即后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影响前面学习中所习得的经验,引起原有结构的变化。
(3)迁移的内容分: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
a、特殊成分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b、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态度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普遍迁移概念的提出人是贾德。
3、学习迁移的测量:就是考察学习迁移量大小的方法。
(1)默克多:迁移率(%)=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实验组成绩+控制组成绩×100
(2)格斯里的实验
4、学习迁移的理论:
(1)德国沃尔夫—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
(2)美国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说: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单独心理机能的改善,未必能使其他通常所谓有同一名称的那些机能的能力得到改善,也可能会损害它”。学习中训练某一种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善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
(3)美国贾德—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强调概括在迁移中的重要性)
(4)苛勒实验—格式塔学派的关系转换说;(迁移的实质是顿悟)
关系转换说:关系转换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1929年提出的学习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认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他们并不否认学习依赖于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要素、原则或规则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
(5)美国奥苏伯尔—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说;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5、奥苏伯尔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
6、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7、先行组织者可以分成两类: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
8、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是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要素。
9、定势: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到的一种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
10、陆钦斯量杯实验:证明负迁移现象。
8、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通三个环节来完成:审题、联想、课题类化。
9、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知识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负迁移就不是。
二、简答题
1、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主要有哪些?(P157)
(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
2、简述知识应用与学习迁移的关系?(P170)
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过程;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可以说它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到另一种情境。
(1)联系: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迁移的发生及效果,而迁移在知识的应用中也有重要作用。
(3)区别:知识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学习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都存在着迁移,但迁移并不都是知识的应用,二者不能等同。
3、知识应用的形式有哪些?(P169)
(1)应用已学知识完成有关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
(2)应用已学知识去完成实际操作或实地作业;
(3)应用已学知识去发现或解决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简述学习迁移的形式训练说。(P144)
(1)认为官能可以独立地加以训练,使之发展提高,学习就是加强或训练心理的官能;
(2)强调无条件的迁移;
(3)认为某些学科对于训练发展某一种或某几种官能具有特殊的训练作用和训练价值;
(4)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进行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而自动实现的,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
5、简述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作用。
(1)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直接作用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当前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2)学习迁移在教育上的间接作用是学习迁移对学生在学校毕业后的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1、如何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教师培养小学儿童的迁移能力)(第3点又可单独成题“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P165)
迁移是通过教学而实现的,要想使学生当前的学习对日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及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主动地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
(1)改革材料内容,促进迁移。
(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
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
A、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教材的呈现或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的顺序。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表明,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
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的顶端,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及具体知识。因此,根据人们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教材的呈现也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依据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概念之间、原理之间、知识的前后连贯与单元纵横之间应体现出内在的关系和联系。在呈现教材时,队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以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
实际上,许多教学内容是彼此依赖的,前面的知识没有学会,后面的教学就不能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外。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教材组织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是已有知识与新课题之间的相同点,因此,教学次序要合理,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复习旧的,知道新的。前面的学习是基础和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发展和提高。
知识可以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还可分成若干小步骤,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之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组织好的教材程序本身,就可以起到“组织者”的作用。
最佳的序列要反映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现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技能发展水平。教师选择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也有利于促进概念、原理的学习迁移作用。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时,迁移量是随着讲授教材和学习教材的方式而变化的。教学方法是获得迁移的主要手段。许多优秀教师往往使用了最佳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促进迁移就显得十重要了。
A、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许多知识和技能,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都包含某些一般原则和共同成分,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所谓基础知识是指各个学科教学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事实、概念和原理。
基本技能是指运用所获得的基础知识去完成某种动作或智力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和能力。就知识的结构来说,不过是概念和概念、原理和原理间所形成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说,它们就是知识结构的“骨干”,是教材的中心,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核心。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已经把有关的经验全部概括化,比个别经验和事实更具普遍性,更有实现正迁移的可能性。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性,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B、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必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应用。
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或巩固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原理应用于实际课题的具体化的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样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解决具体的、接近实际的课题比解答抽象问题要难得多。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气其所隐含的抽象概念和原理,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会反过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只有与本人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互相印证,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把基础知识同化于认知结构中。
如何加强应用呢?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C、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包括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应用原理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研究探讨的方法,等等。
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的技能。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如阅读技能、观察技能、解析技能、构思技能,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2、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何启发意义?(P152)
(1)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是有效迁移的最关键因素。认知结构的加强能促进新的学习与保持,教学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及其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影响着迁移效果,主要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3)利用认知结构变量促进学习迁移。奥苏伯尔认为:当学生认知结构不同或认知结构中不具备上述三个变量时,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去促进学习迁移。
(4)启发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揭示了学习迁移的内部主观条件,特别是先行组织者对迁移的影响,说明了概括性、包容性水平较高的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3、试述奥苏伯尔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变量及其作用。
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为此,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
(1)可利用性及其作用
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观念的原有观念。
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联系和固着点。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的不同,可以形成三种同化模式,即类属性同化、上位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2)可辨别性及其作用
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差异应清晰可辨。这种分辨愈清晰,愈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可辨别性也就是说识别和区分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和相似的新材料(或者容易混淆的新概念)之间的差异所达到的程度。
由于人们在认识与理解环境中有简化的趋势,当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相似而不相同时,原有的知识倾向往往先入为主,新知识常常被理解为原有的知识,被原有的知识取代。
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地说出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说,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出于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很快就会丧失。
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从而遗忘就出现了。只在有可以区分的变式或者包容范围较广的原有意义时,新的意义才有长期保持的可能性。
认知结构中原先学得的概念和命题与新学习的观念的可辨别性,可以解释负迁移的原因。当新、旧知识彼此相似又不完全相同,并且原先学习的知识又不牢固时,便会导致负迁移。
例如,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的同时学习英文字母,当汉语拼音未牢固掌握时,常常干扰英文字母的学习,这就是负迁移的例子。
(3)稳定性与清晰性及其作用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当学习者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他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应十分巩固。
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可以改变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学生先前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同以后学的有关的知识成正相关。
4、举例说明知识应用的过程。
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因课题的性质与难度而有所不同,但一般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类化三个彼此相联系的环节来完成。审题是审查课题,就是明确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在头脑中建立课题的初步映象。
课题的任务就是问题所在,课题中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应用的目标,也是确定思维方向性的目标。联想是相应知识的重现,解决课题必须利用已经获得的有关知识。
它是在分析课题的条件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已有的有关知识而实现的。
课题类化就是依据头脑中重现的相应知识去分析课题的性质特征,找到它与相应知识的关联,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系统中去,使课题归类,然后找出解题的方法,使课题得到解决。
课题的类化是在了解题意、知识重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中心环节,实际上课题类化是运用知识过程中的知识迁移问题。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是密切相关联的。
【结尾】以上是关于2019年贵州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本科章节试题的相关内容,考生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贵州自考的相关资讯,如贵州成人自考公告、疑问解答、历年真题、备考知识、相关新闻等,敬请关注贵州自考网。
自考预报名
上一篇:2019年贵州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本科章节试题(4)
下一篇:2019年贵州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本科章节试题(6)
最近更新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马原》考前冲... 09-09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毛概》考前冲... 09-09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近代史》考前... 09-09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英语专升本1800... 08-14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英语专升本1800... 08-14
- 2024年下半年贵州自考英语专升本1800... 08-14
- 2024年10月贵州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 08-06
- 2024年10月贵州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知... 08-06
- 2024年10月贵州自考《管理学原理》精... 08-01
考试资讯
- 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遵义市自学考试可... 12-27
- 2025年4月安顺自学考试报名网入口 12-27
- 2025年4月贵阳自学考试报名入口 12-27
- 2025年上半年六盘水自考报名日期(预计) 12-19
- 2025上半年遵义自学考试报名时间(预计) 12-19
- 2025上半年贵州省安顺自考报名什么时... 12-18
- 2025年4月贵阳自学考试报名时间什么时候? 12-18
- 贵阳市2024年下半年自学考试毕业审核... 11-26
- 2024年10月安顺自考成绩查询11月21日可查 11-21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免费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