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贵州自考网!贵州自考网为考生提供贵州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贵州教育考试院www.eaagz.org.cn/为准。
贵州自考00390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押题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论
1.科学的内涵:
(1)科学价值体系;
(2)科学过程与方法:
(3)科学知识三个基本要素。
2.科学知识.
概念:科学知识是由概念、范畴、学说、理论组成的具有逻辑联系的知识体系。
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
(2)客观真理性;
(3)开放性。
3.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注]“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定义:以3-6岁幼儿为对象,引发幼儿探究科学的主动性,支持幼儿经历探究和
发现,旨在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三位--体的科学素质的教育过程。
内涵与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过程: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过程。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指遵循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学前儿童积极建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认知能力,并为正规的数学学习进行准备的过程。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三个要素:
(1)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2)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
(3)科学知识经验。
7.21世纪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定位已从入学准备转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从更侧重工具理性回归为更侧重价值理性。
在此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更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努力帮助学习者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成长与满足,允许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个体差异,运用个人化、经验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而非将科学教育的价值仅仅定位于科学知识、技能的灌输与训练。
8.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科学与数学。
科学
(1)生命科学。生命体的身体特征、生命体的基本需求、生命体的简单行为、生命的生命周期、生命体的变化性与多样性以及生命体与环境的关系。
(2)物质科学。对物体与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的周围环境中非生命物质的探究。
(3)地球与空间科学。地球物质的性质、天气和气候、宇宙。
(4)科学与技术。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及其功用,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及其功用,感受科技发展带给个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行科技小制作。
数学
(1)数概念发展的基础认知能力。分类、排序、比较、对应、表征、问题解决等重要认知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儿童对数概念的理解。
(2)数的认知。数的认知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主要而又基础的内容。
(3)量的认知。认识事物基本特征、比较和可测定的属性。
(4)图形和空间的认知。学前儿童是通过对事物形状、空间位置关系来认识生活中事物和周围世界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心理认知基础
1.学前儿童进行分类活动的意义:
(1)分类能够帮助儿童感知集合;
(2)分类活动是儿童进行计数活动的必要前提:
(3)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2.分类的含义
(1)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如种类、门类或类型等。
(2)分类: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即它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各有其共同属性的几组。
3.分类的形式
(1)按物体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特征分类。
(4)按物体用途分类。
(5)按物体间的关系分类。
(6)按物体制作的材料分类。
(7)按数量分类。
(8)按时间分类。
(9)按空间方位分类。
(10)按所属关系分类。
(11)按事物的包含关系进行分类。
4.5-6岁幼儿的分类能力发展具体表现:
(1)能对事物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2)对类与子类的理解,表现在5-6岁幼儿对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中总数群与子群关系的初步理解之上。
(3)5-6岁幼儿不仅能按物体明显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而且也能够按物体的用途、时间顺序、质地好坏等进行分类。
(4)6岁幼儿已能初步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5.比较、序列化和对应的基本概念
(1)比较:就是辨别事物属性的异同或高低的思维过程,是对物体之间的某些属性上建立关系的过程。
(2)序列化:序列化是指能以物体的某种属性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排序,从而产生结果的过程。
(3)对应:对应是指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特征、作用或数量等方面,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或是存在一定的关系性。(两个系统之间)对应在日常活动中常以配对、匹配、找一样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6.学前儿童比较对应能力的发展与其科学探究活动和数学认知都有着密切关系,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比较对应能力发展特点表现为:
(1)比较认识事物主要通过各种感官;
(2)利用直接经验比较对应,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
(3)对应、比较活动离不开动作的参与。
7.比较、序列化和对应能力的教育要点:
(1)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测量,将科学与数学的目标密切结合;
(2)将数学中基本的比较、排序和对应内容融入科学探究之中;
(3)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引导和鼓励学前儿童学习运用比较、对应的方式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
(4)在各种科学活动中包括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
8.对儿童推理能力的教育要点:
(1)给儿童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在比较、对应和事物序列化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判断推理,进而理解问题的内在规律。
(2)既给儿童简单的比较,也要提供较为复杂的比较。
(3)注意鼓励儿童从多角度比较事物,认识事物。
9.学前儿童模式探索学习的四个层次:
(1)认识模式:能辨别或认出模式,如发现花边是有规律的。
(2)描述模式:能说明模式特点。儿童理解模式的结构,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3)扩展模式:了 解模式结构,并能依照模式结构继续扩展模式。
(4)创造模式:在理解并掌握一些模式结构的基础.上,自主自由地创造模式。
10.守恒是指认知主体掌握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因某些非本质的特征的改变而改变,即事物的外部形态虽然发生变化,但其原有的某种属性(如长度、面积、容量、重量等)仍保持不变。
11.学前儿童阶段常见的守恒能力发展类型:
(1)数的守恒:是指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为位置变化或物体外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
(2)量的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3)容积守恒:指容器中物体的体积不因容器的形状、大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4)形状守恒:指一个图形的基本特征,不会因颜色、大小、形态以及摆放位置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2.客体永久性:当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内时,我们仍然认为它是客观存在。
13.对守恒判断理由的解释般体现三个方面:
(1)可逆性:是指刺激物虽经过改变,受试能寻相反的方向思考,发现刺激物若还原,还是相同物体。
(2)互补性:也就是补偿性,是指儿童认为每个刺激物有两个测量的向度,一个向度的改变必然为另一个向度补足,故两者虽然外形不一样,但两者仍然相同。
(3)同一性:是指两个刺激物的外形原来就相同,在转变的过程中,既无增加也没有减少,故两个刺激物仍然相同。
14.图形守恒的教育:
(1)在生活中注意让儿童探究事物的形体,发现它们的异同;
(2)鼓励儿童制作各种图形及相关的物品:
(3)要与儿童经常谈论有关图形的问题;
(4)将相同的图形集中起来感知探究。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模式、途径与方法
1.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概念: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
2.探究式科学教育的特点:
(1)共同:环境非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思考独自创设,而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学生的思考为主,辅以教师的引导共同创设环境;
(2)学习:该环境并非游戏娱乐的环境,而是能够促使学习发生的环境,同时,亲历的过程也非仅仅是一个游戏娱乐的过程,而是一个有学习发生的过程;
(3)亲历:在师生共同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发生不是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亲身经历的主动探究过程。
3.学前儿童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环节:
(1)确定探究主题。(确立探究的主题是进入探究活动的前提)
(2)进行假设猜想。(进行假设猜想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
(3)设计问题解决方案与记录方法。
(4)实施方案并记录结果。
(5)表达与交流。
4.表达与交流环节教师的指导重点:
(1)教师应让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
(2)教师应引导幼儿得出正确的结论;
(3)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假设与结果进行对比,强化或扩展幼儿的经验。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途径:
(1)集体科学教育活动:
(2)区角科学活动:
(3)日常科学活动;
(4)科学游戏活动。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模式: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
7.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活动环境,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科学探索
8.集体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集体科学教育活动保证每个幼儿可以获取基本的科学知识、经验、方法与
技能;
(2)因为教师的统-指导 与个别指导,整体班级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可快速
了解全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特点;
(3)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有可能与班级中其他幼儿进行交流、讨论,
相互启发与学习。
9.区角科学活动的含义:
区角活动即在区角进行的学习活动,区角活动是指教师创设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技能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
10.区角活动的特点:
(1)区角材料的投放相对多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的内容:
(2)参加者仅限于部分幼儿,参加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或个别操作,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共同学习活动;
(3)区角活动以材料为中心组织学习目标和内容,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获得学习经验,材料投放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水平;
(4)区角活动是个人体验式学习,而非指导式学习,教师的指导通常体现为隐藏于材料投放中的间接指导。
(5)总之,尽管区角活动具有不同于集体教学活动的自主性、自发性、操作性更强等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区角活动没有计划、没有组织,区角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一样,也需要教师的计划与组织,只是教师的“教”隐藏于幼儿的自主学习活动之中。
11.区角活动的作用与价值:
(1)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可从自身兴趣和需要出发,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使其不仅获得相关的学习经验,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的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2)同时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自尊、自信和自控能力;
(3)在区角学习活动中,幼儿的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真正有利于帮助每个幼儿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者。
12.科学区角的类型与材料投放:
(1)科学发现区:科学发现区是指在教室中单独开辟出来用于科学活动的区角。该区角投放的材料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本设备,另一类是与探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
(2)自然(植物)角与饲养角: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活动室内向阳的角落,安放一张桌子或设置一个分层木架,有秩序地安放一些适于在室内生长和照料的动、植物的区域。
(3)可开展科学活动的其他区角:沙水区、阅读区、艺术区和建构区。
13.科学发现区中与探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的呈现方式:
(1)开放式呈现:材料的组合方式多样化,具有更多操作的选择性和可能性。幼儿可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操作材料,充满自由发现的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和兴趣,为进一步聚焦指导奠定基础。
(2)主题或任务式呈现:指材料的投放和应用指向完成一个主题或任务。主题式材料可包括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类。
(3)问题情境式呈现:指组合材料,使其构成一个可激发幼儿提出问题的情境。
(4)分层式呈现:指结构化材料分成几次投放,以引导幼儿的探究不断深化,所获知识经验由粗浅走向深入,由泛化走向精确。
14.自然角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多样性、生命体的周期、生命体间相互依存以及生命体对环境的依存。切忌将自然角的功能窄化为环境美化功能。
15.自然角动植物的选择原则:
(1)选择多样性的植物或小动物,帮助幼儿理解生命体的多样性与异同;
(2)应选择生长变化明显的动、植物,帮助幼儿了解生命体的生命周期;
(3)应建立动物、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6.科学游戏活动选择或设计的原则:
(1)体现科学现象、科学技术的内容;
(2)体现游戏性;
(3)体现活动的灵活性;
(4)注意安全的原则;
(5)与其他领域的游戏相结合。
17.实验法的含义及作用:
(1)实验法是目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幼儿园的实验法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儿童在问题或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对实物材料的操作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给予了幼儿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极大地满足了幼儿的探究欲望,真正让幼儿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本质,有助于幼儿理解科学现象。
18.科学实验的指导要求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重点在于:
(1)鼓励幼儿大胆实验,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不过多干涉幼儿的操作:
(2)适时介入,引导幼儿观察一些没有注意到的现象变化,纠正明显的错误等。
(3)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带领幼儿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应注意尽量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结论。
19.讨论法的作用:
讨论法尤其可培养幼儿的信息获取能力,特别是间接经验学习能力,讨论法所带来的大量信息能充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讨论的过程则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讨论法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所以较为适合中、大班幼儿。
20.教师指导幼儿科学操作和制作的要点(活动实施):
(1)提供范例,激发幼儿的制作或操作兴趣;
(2)详细说明,使幼儿明确制作或操作的目标与评价的标准;
(3)剖析难点,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保证制作或操作的顺利进行;
(4)为幼儿留有空间,自己探索制作或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必要时提供帮助。
21.日常生活中适合开展数学教育的游戏活动:
(1)使用各种材料和玩具的数学游戏
(2)建筑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3)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4)玩沙、玩水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5)体育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22.利用文学、艺术形式的数学教育的含义:
运用文学、艺术等形式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是一种十分生动而有效的手段。各种以数、形等知识为内容的儿歌、歌曲等,把数学和文学、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抽象而单调的数、形知识转变成有韵律、有节奏的艺术形式,使幼儿在欢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2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1)操作法:操作法是学前儿童通过亲自运用操作直观教具和活动物品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
(2)游戏法:游戏既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方法。游戏法(也可称规则游戏)是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完成一定教育任务的游戏。
(3)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4)启发探索法:启发探索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靠学前儿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经验的方法。
(5)讨论、讲解法:在讨论时,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感受,这是幼儿数学概念发展的重要环节。所谓讲解法,就是教师运用直观玩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关系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方法。
24.教师提问的类型:开放性提问和封闭式提问。
(1)开放性提问在问题上不包含任何暗示,富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能够给予幼儿较多探索与思考的机会,同时问题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2)封闭式提问问题直接,一般答案是唯一-的。 如: “这是什么图形?”(指圆形)。这种提问一-般不能更好地启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
学前儿童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发展计数能力的意义:
计数能力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计数能力的形成对于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计数的含义:计数是把被数物体这一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这一集合的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和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以基数的形式呈现出来。
3.基数的含义:基数是指集合(一组相同属性的事物)中元素的多少,它是通过计数活动来确定的。
因此,在数学上,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
4.5-6岁儿童数概念及计数能力的发展
5-6岁幼儿对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数群概念也初步发展起来,能比较好地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1)很好地认识了10以内数及相邻数。所谓相邻数是指在自然数列中相邻三个数相差为1的关系的基础上,相邻的三个数存在着多1和少1的关系,即某数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
(2)能按群计数。
5.按群计数就是计数时不以单个物体为单位,而是以数群(物体群)为单位。
6.计数的原则
(1)一一对应原则:在进行计数活动中,儿童口中说的数词只能对应一个要数
的物体。
(2)基数原则:数出的最后一个数就是这组物体(这个集合)的基数,代表这组物体的数量。
(3)固定顺序原则:每次计数活动必须以一个固定的顺序连贯地使用数词。
(4)抽象性原则:有计数活动都是用同一组数词对不同物体进行计数。
(5)顺序无关原则:只要对一个集合中每个元素只数-一次,是可以从任意顺序点开始计数活动的。
7.4-5岁儿童计数与基数的教育目标
(1)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能通过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 2和3合在一起是5。
(3)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4)引导幼儿继续通过操作活动对10个左右的物体计数,能够正确点数,并通过体验尝试说出并理解总数。
(5)认读10个阿拉伯数字,引导幼儿感知、理解10以内阿拉伯数字的实际含义,并能逐步理解和使用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点数物体的总数,能用数字正确表示物体的数量。
(6)初步感知并知道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多“1” 和少“1”的关系。
(7)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物体的数量在10个以内)初步了解、感知物体的数量多少,而不会受物体大小、形状、排列或摆放形式的影响。
8.5-6岁儿童的计数与基数教育
(1)在游戏及日常活动中巩固幼儿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2)5-6岁幼儿由于握笔能力的增强,绘画活动的增加,已能认识10个阿拉伯数字,所以他们在日常的计数事物的活动中,伴随着学写10个阿拉伯数字,这些为幼儿学习数学中抽象的数字符号运算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为计数活动结果的表达提供了支持。
(3)在游戏活动中尝试运用计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①卡片游戏。运用卡片学习顺接数,是由教师拿出一张卡片(圆点或数字),让幼儿出该数以后的卡片,并口头说出排列的结果等。
②口头游戏。不用教具,用口头练习倒数、顺接数或倒接数。
③拍手游戏。由教师先拍几下手(或敲几声鼓),请小朋友接着拍手到10 (或任意一个10以内的数)。游戏开始前,要向小朋友说明请他们接着拍到几,以免引起混乱。
(4)通过理解相邻数的教育,进-步理解基数的本质含义。
①逐步理解10以内三个相邻数的关系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自然数列中除1以外,任何一个数都比它前一一个数多1,比后面的一-个数少1),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②引导幼儿探究、理解三个相邻数的方法。
③丰富学前儿童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机会。
④引导幼儿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9.序数的含义:所谓序数就是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或位置(第几个)的数。我们知道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多少的自然数叫做基数;被数的物体是“第几个”,这种用来表示事物次序的自然数叫做序数。
10.学前儿童对序数感知与理解的发展特点
(1)3岁多的儿童还不能够理解“第几个”的问题,这些模糊的感知,也是儿童对序数的一个接触。
(2) 4-5岁的幼儿则逐步能够回答出10以内数的序数,但是,不少幼儿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数与序数- -致或 对应的情况下幼儿容易感知序数,一旦当基数与序数不对应的情况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则不太能够理解序数。
(3)5、6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比较好地理解序数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应用它解决一些问题。
11.整体和部分的基本关系:
(1)整体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或若干部分)。
(2)整体大于任何一个被分成的部分。
(3)部分之间的关系(5 和3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即一部分增加多少;另一部分就减少多少,反之亦然。
(4)两部分之和等于原来的整体(总数)。
12.数的组成的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重点在于感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体会整体可以分成部分,又要学习理解各部分之和为整体。先学习分,再学习合。
(1)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组成与分解的内在关系及规律。
(2)探究、讨论数的组成与分解。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堆东西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数的分解组成。
(3)运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学前儿童在初步理解并掌握数的组成的规律上,教师可引导他们运用已学到的方法如互换、互补关系)来解决一些较大数的组成(如7、8、9等)。这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并能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幼儿数的组成与分解的经验。
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如:操作活动、游戏活动、日常生活。
(5)充分利用分类活动增加幼儿对整体与部分的理解与认识。
13.幼儿加减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
(1)4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不能进行清晰的加减运算活动,根本不能理解加减的含义。但他们已经有了模糊的经验,把东西合起来会变多,拿走就会减少。多与少的变化,使他们有了最初步的加减感知经验。
(2)4岁以后,幼儿已经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利用生活素材或运用表象进行非常简单的加减。
(3)5-6岁幼儿计数能力的提高,对他们学习加减运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数幼儿可以不摆弄实物,只用眼睛注视着物体,心中就能默默地进行加减运算。5岁半以后,随着幼儿数群概念的发展,幼儿运用生活素材及表象,口头解答加减问题的能力在逐步提高。
(4)幼儿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幼儿在进行加减运算活动中仍
不能真正地摆脱实物或表象。这不是幼儿的弱点,而是幼儿思维的特征决定的。
14.口述应用题在幼儿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1)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
(2)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有助于幼儿思维推理能力的发展。
(4)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
15.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教育:
(1)先从小的数量或数目开始
(2)引导幼儿通过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获得对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3)运用游戏等方法引导幼儿学习描述口述应用题
(4)运用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5)引导幼儿认识加减等符号,初步理解算式。
(6)利用日常生活学习加减法。
(7)对于一些特定的数量关系,可以尝试运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
(8)在游戏活动中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学前儿童量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比较的地位:比较是人们认识量的最为常见的方法,也是基本的方法。
2.5-6岁儿童量的感知能力发展
5-6岁的幼儿已对物体量的特征有了一-定的感知经验,他们已经能很熟练地区分出大小和长短。在此基础上,5-6岁的幼儿已经开始学会区别粗细、宽窄等量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的教育引导下,能较好地感知辨别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宽窄和轻重等量,同时,大部分幼儿能用相对应的词来表示这些量。此外,5岁的幼儿还能做到:
(1)对大小、长短等不同的物体能依次认真区分,并能进行排序活动,还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判别“一样大”的物体,需要在头脑中对一组物体逐个进行比较和分析,才能作出选择,所以幼儿的这种能力发生得较晚。
(2)在对物体量的特征的辨别上,比起3-4岁的幼儿来说已能对量的差异较大的几个物体作出区分。
(3)不仅能用词表示轻重的感觉,而且判别物体轻重的精确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4)到了5岁,幼儿已基本上具备了感知轻重相对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判别轻重的精确性发展的一-种表现。5-6岁的幼儿在正确认识物体大小、长度的基础上,能做到理解大小和长度的相对性质。
(5)这一年龄段幼儿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能初步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体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
(6)5-6岁的幼儿已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7)5-6岁的幼儿对重量的感知能力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较为正确地运用“轻”“重”词汇。
3.4-5岁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
(1)4岁幼儿开始能够真正尝试着进行排序活动,但还不能够很好地将5个以上的物体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序列。但随着教育及幼儿年龄的成长,5岁幼儿的这种排序能力有了非常明显的发展。
(2)4岁幼儿在对5个物体进行排序时,常出现排列成几个小组的现象,组与组之间是孤立的,还不能配合成一个序列。
(3)4-5岁幼儿是逆排序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4.量的比较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3-4岁幼儿量的比较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并说出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大的(最长的、最高的)和最小的(最短的、最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3个物的正排序。
(4)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探索各种常见物体量的特征,并在8常生活和游戏操作活动中获得对量的感知的快乐。
4-5岁幼儿量的感知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1)能通过感知体验区别说出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和轻重等量的特征。
(2)能够积极观察、探索比较,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等不同量的物体中(其中两个物体是相同的)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通过积极探索尝试,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
5-6岁幼儿量的感知与排序能力的教育目标
(1)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譬如,比较三块不同宽窄的纸板,中间一块比前面的宽,比后面的窄,是宽是窄看它和谁比。
(2)感知体验量的守恒。知道物体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3)能按规律排序和自然排序以及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并正确说出理由。
(4)运用简单自然测量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学前儿童学习测量的意义
(1)加深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
(2)有助于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
(3)加深对10以内数的理解。
(4)激发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
(5)发展孩子运用简单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6.儿童测量概念发展的五个阶段
(1)游戏阶段:这个阶段的测量行为主要表现为模仿,即模仿较大的孩子或成人的测量活动。测量就是幼儿的游戏,大人用尺子量桌子时,他也会煞有介事地量一量,但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阶段的年龄是从出生开始一直到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即0-7岁左右。
(2)比较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比较非常感兴趣,经常会进行一些比较,如大与小、冷与热、长与短、轻与重等。这个阶段的年龄主要是处于前运算阶段,即2-7岁。
(3)使用任意单位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表现为用任何工具都能去量,用杯量、用碗量、用绳子量,也用尺子量。他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测量中逐渐意识到标准量的问题,也有使用标准单位的需求了。幼儿会在日常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使用标准化的单位不仅明确,而且有一致性,这样更便于大家的理解。这个阶段的年龄主要是前运算阶段末和具体运算阶段前期,即5-7 岁。
7.时间的特点:
(1)流动性: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相联系,是一秒-一秒、一分一分地过去,川流不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不可逆性:时间不能倒转,流逝过去的时间是无法收回的。
(3)周期性:时间是永远不能也不会间断的。它具有周期性,是一分一秒地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交替更迭。
(4)抽象性: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人们总是要通过某种媒介来认识时间。
(5)相对性:时间的程序不是绝对不变的。
8.3岁幼儿的时间概念
幼儿时间概念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晚
(1)大约3岁左右,幼儿才开始意识到时间具有连续性,能够认识到过去、现在和预计将来或以后。
(2)幼儿在有秩序和规律的生活里感知着时间的顺序,他们能够初步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黑夜的含义,也能够初步感受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在生活中逐步尝试正确使用这些时间词汇。
9.5-6岁幼儿的时间概念
(1) 5-6岁幼儿的时间概念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够对今天、明天和后天有了更进-步的理解,而且对时间的长短也有了初步的感知。但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时间的感知与体验仍然是与他们实际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还是要依靠周围的一些事物来感知时间。
(2) 5-6岁的幼儿对较长一段时间开始能够有所体会。
(3)幼儿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对相对较小的时间段能够初步感知,对精确时间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进化,能区分出较小的时间单位,如一两个小时、半天等。
因此,这时幼儿已开始对钟表感兴趣,开始初步接触整点与半点。
(4)这个阶段幼儿对四季也开始初步有所体验与感知,并知道各个季节的特征。
学前儿童几何形体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1.几何形体认知的意义:初步认识- -些几何图形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基础而又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儿童辨别和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客观物体,发展其初步的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掌握数概念,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2.立体图形的含义:立体图形是指所有的点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几何图形,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个面上。
3.学前儿童几何认知能力发展的特征:
(1)先平面图形,后立体图形。
(2)幼儿平面图形认识的难易顺序是:先圆形,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
(3)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和圆锥体。
(4)幼儿图形认识过程的发展特点为:最容易的是配对,之后发展到指认,最后才是命名,即配对一指认一命名的过程。
(5)视觉、触觉联合协同认知。
(6)喜欢创造各式各样的图形。
(7)喜欢对物体进行分类活动,而几何图形则成为他们最喜欢的分类标准之一。
4.5-6岁儿童的几何图形认知发展
(1)幼儿已能把几何形体作为区分或选择实物形状的标准。
(2)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3)能感知、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做到正确命名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包括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
(4)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直接密切的联系。
(5)幼儿能做到不受图形摆放的位置、图形的大小和颜色等变化的影响,正确辨认图形,并对图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5.5-6岁儿童的几何形体发展目标
(1)进一步理解、体验图形之间的关系。
(2)感知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如球体,不管从什么方向看都是圆的,把它放在平面上,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通过探索来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能体会到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只在一个平面上:几何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厚薄),能同时感受到长、宽、高等特征。
6.图形守恒的含义:图形守恒是指人能够不受图形大小、颜色和摆放位置与形式的影响,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
学前儿童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
1.空间知觉的含义: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2.学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1)幼儿对空间方位的知觉有明显的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理解的空间概念越狭窄。
(2)在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上,幼儿只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
(3)幼儿认识空间基本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4)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时,要经历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体为中心过渡的发展过程。
3.幼儿认识空间基本方位的顺序:
(1)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
(2)3岁儿童可以辨别上下方位概念;
(3)4-5 岁幼儿空间感知发展较为突出的是已能够辨别前后:
(4)5-6岁幼儿对空间感知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能以自身为中心来感知、辨别左右。
4.4-5岁幼儿的空间方位教育目标: .
(1)在生活与活动中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前后方位。
(2)引导幼儿从多种空间方位去感知、观察物体的上下、前后。
(3)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远处物体的上下、前后等方位。
(4)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并学习按不同方向运动,如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等。
5.5-6岁幼儿的空间方位教育目标:
(1)感知、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并在实际生活中随时加以运用。
(2)能够感知、描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够感知、体验物体运动的方向与物体位置的变化。
(4)辨别各种画面中物体的空间方位。
6.4-5岁儿童空间认知的教育: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和体验。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感知自己身体的前后,并尝试正确运用上下、前后等方位词汇,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3)利用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不同情况下的上下、前后空间方位。
(4)在让幼儿辨别、感知空间方位时,教师要说明确切的空间位置。
(5)鼓励幼儿对教室中的各种物品寻找恰当的摆放位置,在活动中感知不同物体摆在不同地方,感受不同的空间方位感。
(6)和幼儿-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
(7)在健康、科学、音乐、绘画和舞蹈等其他领域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
生命科学领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探究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记录。
2.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生物的身体特征、生物的基本需要、生物的简单行为、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物的变化与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生物变化性与多样性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生物变化性与多样性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多种多样的生物,以及生物如何随着季节、环境等的变化而变化。
4.生物身体特征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生物身体特征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外形特征。
5.生物身体特征的活动设计要点: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观察,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自然角、户外活动场地、种植园、养殖区、植(动)物园等途径开展。设计要点是以实物为观察对象,可运用一定的辅助工具,帮助幼儿获得第一手的鲜活资料。
6.生物身体特征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分为4个层次:
(1)激发幼儿兴趣;
(2)明确提出问题:
(3)引导幼儿用多个感官进行观察;
(4)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7.生物基本需求的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生物基本需求的活动设计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生物对于食物、水、空气、居所等的需求。
8.生物身体特征的活动设计要点: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自然角、养殖园等途径,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开展。设计要点是:用实物进行观察与实验,辅之以图片、视频、书籍等,帮助幼儿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9.生物基本需求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引导分为以下几步:
(1)出示材料,明确问题;
(2)请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3)猜想后进行个别观察并记录:
(4)观察一段时间后,请幼儿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10.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捕食方式等,植物的向性运动、吸水方式等。
11.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设计要点: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自然角、养殖园、动物园参观等途径,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开展。这部分内容中由于很多动物的简单行为无法观察到实物,可更多地借助于视频、图书、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但应注意资料查阅与收集尽可能请幼儿自己完成。
12.生物简单行为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引导较为严格地按照擦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步骤进行:
(1)出示材料,明确问题;
(2)请幼儿进行猜想并记录:
(3)猜想后进行实验设计并实施,对实验变化进行观察;
(4)请幼儿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13.生物变化性与多样性的活动设计要点: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自然角、养殖园、外出植(动)物园参观等途径,采用观察、讨论等方法开展。这部分内容仍应以实物观察为主,辅之以视频、图书、图片等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生物的变化性与多样性。.
14.生物与环境活动的主要内容: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动生物的生长变化与天气、温度、季节、地理环境、空间环境等的关系。
15.生物与环境活动的设计要点:此部分内容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自然角、养殖园、外出植(动)物园参观等途径,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开展。
物质科学领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物质与材料的特性、声光电磁、力与简单机械。
2.物质与物体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与之对应,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气体部分的内容放在地球空间领域论述)。
3.固体的特性:固体的特性包括颜色、大小、形状、轻重、质地、软硬、弹性、溶解性、吸水性等。
4.液体的特性:液体的特性包括颜色、浓度、味道、体积、重量、形状、沸点、表面张力、酸碱度等。
5.活动设计《泡泡的形状》:利用吹泡泡游戏探究液体的特性,其核心经验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活动设计《看谁弹得高》:利用拍球游戏探究哪类球弹的高,其核心经验是固体的弹性。
活动设计《它们的滚动路线一样吗》:探究物体的运动方式,其核心经验是物体的滚动,即不同形状的物体其滚动路线不同。
6.物体的运动方式:
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转动、滚动、摆动和振动。
(1)移动是一个物体沿直线从A点到B点:
(2)转动又称旋转运动,即围绕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变化;
(3)滚动是在围绕中心轴做移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位置发生变化;
(4)摆动是物体来回摇摆时的运动;
(5)振动是一个状态的改变过程,物体上下或左右有频率地往复运动。
7.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1)物体或材料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物理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的改变;化学变化伴有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发光、发热、有气体生成、有沉淀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灯通电后会发光发热、水沸腾产生水蒸气、沙不溶于水而沉淀等。
(4)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活动设计《怎样让方糖化得更快》:探究固体的物理变化,其核心经验是溶解,即方糖在水中的溶解。
8.声音
声的含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的运动现象。
声音的特性:
(1)响度:即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单位是分贝。
(2)音调:即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音色:又称音品,波形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9.活动设计《声音从哪里来》:探究声音的来源,其核心经验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10.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
(1)传播: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光线在均匀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反射: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在物理学中,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叫做光的折射。
11.色散和影子:
(1)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影子: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的传播,光线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如果光不沿直线传播,一部分光线会绕过不透明的物体,因此,影子的形成证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2.活动设计《光怎么走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探究光的传播,其核心经验是光沿直线传播。
13.活动设计《影子跑了》:在户外活动时探究光与影的关系,其核心经验是影子变化与光照角度的关系。
14.电、电流和电路:
(1)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
(2)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做有规则的定向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3)电流流过的回路叫做电路,又称导电回路。
15.活动设计《灯泡发亮了》: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探究电路,其核心经验是电路的三元素。
16.活动设计《摩擦起电》:在集体教育活动时探究静电,其核心经验是摩擦产生静电及静电现象。
17.磁铁的分类:
一类是永磁体,即磁性保持较长或永久时间;
另一类是软磁体,即较短时间内有磁性。
18.活动设计《磁铁哪里吸的多》: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探究磁铁,其核心经验是磁铁两头的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19.活动设计《摩擦力》:结合日常生活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形式探究摩擦力,其核心经验是摩擦力的大小与其改变。
20.活动设计《一指神功》: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探究简单机械,其核心经验是杠杆可以省力。
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1.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活动的内容: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适合幼儿阶段探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地球的物质,如沙、石、土、空气和水等;天气和气候,如四季气候的特点、各种气象等;地球、太阳与月亮的活动,如三者的运行规律、相互关系等。
2.幼儿在土壤与沙子部分可探究的核心经验:
土壤和沙子的类型及其特点(颜色、形状、软硬、黏度、透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土壤的形成,如粉碎的矿石与腐烂的植物形成土壤;土壤的构成等。
可通过集体教育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日常活动等途径,采用实验、观察等方法,以操作实物为主,辅之以书籍、视频等资料,运用绘画、符号、表格、照片、制作模型等方式进行记录,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土壤与沙子。
3.太阳辐射的作用:
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能量,如植物生长需要光和热,工业使用的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都是太阳能转化来的,成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4.月相形成的原因:
月球本身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月球只有直接被太阳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阳光,即我们看到的发亮的月亮。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直接照射的部分不同,这就是月相的来源。
点击继续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贵州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贵州自考0039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押题资料
最近更新
- 贵州自考30005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30003学前儿童游戏指导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3000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 06-28
- 贵州自考30001学前儿童保育学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06-28
- 贵州自考12348幼儿文学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12344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12340学前儿童发展押题资料 06-28
- 贵州自考12339幼儿园教育基础押题资料 06-28
考试资讯
- 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遵义市自学考试可... 12-27
- 2025年4月安顺自学考试报名网入口 12-27
- 2025年4月贵阳自学考试报名入口 12-27
- 2025年上半年六盘水自考报名日期(预计) 12-19
- 2025上半年遵义自学考试报名时间(预计) 12-19
- 2025上半年贵州省安顺自考报名什么时... 12-18
- 2025年4月贵阳自学考试报名时间什么时候? 12-18
- 贵阳市2024年下半年自学考试毕业审核... 11-26
- 2024年10月安顺自考成绩查询11月21日可查 11-21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免费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