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贵州自考网!贵州自考网为考生提供贵州自考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贵州教育考试院www.eaagz.org.cn/为准。

联系我们:   0851-85985067

距2025年4月自考报名已经开始

距2025年4月自考考试时间74

考生服务:

  • 报名报考|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贵州自考网 > 行政管理学-专科 > 正文

    贵州自考03350社会研究方法押题资料

    2021-06-26 11:33:52   来源:贵州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社会研究方法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第一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按照一定的方法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的专门的科学研究活动是社会研究;

      2. 社会研究的特征:目的性、经验性、理论性、社会性;

      3. 社会调查研究活动是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社会的认识,这是社会研究特征中的经验性;

      4. 在社会研究过程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单位是分析单位;

      5. 在社会研究中,如果混淆了分析层次,则可能导致的推论错误包括以偏概全(由个别推及整体)和简单还原(由高层次推及每个人);

      6. 社会研究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实际情况,这是社会研究基本原则中的客观性原则;

      7. 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是指价值中立;

      8.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有①经验性②理论性③规范性④多样性;

      9. 方法论是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是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二、简答题

      1. 社会研究的社会性特征的主要表现:①社会研究的目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②社会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③社会研究活动要符合法律和社会规范,并受其他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④社会研究的结果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术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

      2. 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一方面,社会研究一般是在特定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活动。另一方面,要对社会研究中获得的经验资料进行理论加工,形成对相关社会现象的理论解释,从而使调查研究的结论具有更普遍的理论意义,并最终对社会实践有着更广泛的指导意义。

      3. 社会研究的基本要素:①社会研究的主体;②社会研究的对象;③社会研究的内容;④ 社会研究的方法。

      4. 类别概念的内涵与特征:①类别概念是指由具有相同属性和特征的人或事物所构成的一个类别;②对类别概念的事物,可以用全部或多数成员的特征去推论整个类别群体的特征。5.集合概念的内涵与特点:①集合概念,是指由一些分子所组成的集合体。组成集合体的分子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组织”、“社区”、“国家”、“社会”等概念都是集合概念。②特点:“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即集合体有超出构成其成分的各个分子和亚单位之外的总体特征。

      6. 社会研究的目的:①探索未知的事物;②验证不确定的知识;③扩展已有的知识

      7. 社会研究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③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④ 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8. 社会研究中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原则的主要内容:①社会研究活动中各类人员应该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②研究者应该遵从一般的社会规范;③研究者应该尊重被调查者的权益和名誉;④研究过程中应注意合作;⑤研究者应该进从学术规范。

      9.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阶段:①确定研究题目阶段;②研究设计阶段;③收集资料阶段;④整理和分析资料阶段;⑤研究报告的写作与发表阶段。

      第二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从研究的性质上看,社会研究可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2. 从研究的目的上看,社会研究可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3. 探索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对所研究问题及调查对象的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主要作为先导性研究,从而使研究者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基本认识;

      4. 描述性研究主要解答“是什么”的问题;解释性研究主要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5. 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现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是普查;

      6. 要了解全国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者只需从中抽取几千人进行调查就可以了。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7. 旨在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调查活动称为个案调查;

      8. 横向研究:对存在于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里的社会现象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多采用统计调查的方式。比如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

      9. 通过对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来分析中国人口发展的趋势,这属于趋势研究;

      10. 同期群研究: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在不同时点调查;例如,1968~1970 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不同年代的思想发展过程;

      二、简答题

      1. 应用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的区别与联系:①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其研究目标的不同:理论性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发展一般性的社会知识;而应用性研究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解决现实社会问题。②应用性研究与理论研究密切相联:一方面,应用性研究要应用一定的理论来指导研究,以便使其研究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在应用性研究中也要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便使其结论建立在可靠的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上。

      2. 解释性研究中建立因果模型的方式:①列出现象的原因或后果;②提出某种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或后果)和次要原因(或后果);③建立复杂的因果模型。

      3. 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差别:①解释性研究在内容上更加集中,更具有针对性。② 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要建立理论模型,通过高级统计方法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强度,从而达到检验理论模型的目的。③在研究假设上,描述性研究一般不需要假设, 而解释性研究需要有明确的假设。④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社会研究往往是两者的综合,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4. 普查的特点有:①结论确定性;②资料精确;③调查项目少;④工作量大;

      5. 个案调查的特点:①调查的深入性②由于调查对象比较少,一般比较节省人力和经费③一般不需要动员众多的调查员,调査的质量往往更高;④调查者的态度及其语言和行为会对被调查者产生很大的影响;⑤不能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来将其调查结果推论到总体;

      6. 定量研究的特点:①从其哲学基础上看,定量研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②从研究目标上看,定量研究一般注重数量化描述,并分析其因果关系。③从收集资料的方式上看, 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量表、问卷等手段去进行调查;④从分析和表述的方法上看,定量研究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并且常常采用数学符号和形式逻辑的表述方式。

      第三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选题的客观标准:①重要性;②新颖性(a.研究领域的新颖性(最高层次,可称为填补空白的研究项目)b.研究视觉的新颖性;c.研究内容的新颖性 d.研究方法的新颖性)③可行性;

      2. 可行性;是指一项社会研究项目是否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包括: A.研究人员的可行性 B.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C.组织体系的可行性D.物质条件的可行性E.社会可行性;

      3. 研究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

      4. 在具体的社会研究中,选题方式主要有:纯自主选题、申报研究课题、上级定题、委托研究课题、学术界选题;

      5. 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学性的研究项目和纯粹按照个人学术兴趣出发的项目的选题方式是纯自主选题;

      6. 选题可以较好地符合上级部门的意图,并且选题过程比较简单,适合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研究项目。具有这些优点的选题方式是上级定题;

      7. 在选题过程中,研究者要明确研究项目所包含的具体研究事项,此项工作属于确定研究内容;

      8. 确定分析单位是确定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环节;

      9. 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分为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等不同的层次;

      10. 社会研究中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研究方式:

      (1)调查研究(统计分析) (2)实验研究(人为控制)

      (3)文献研究 (4)实地研究(第一手资料) 二、简答题:

      1. 社会研究选题对整个社会研究工作的意义:①从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上看,一个合理的选题过程可以使研究资源得以合理的利用。②从研究过程来看,选题规定着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整个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③从研究实践上看,后面各个阶段中的研究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是按照选题阶段所确定的研究目标、研究视角及研究方向而进行的。因此,选题过程往往是研究者对一个研究项目进行总体规划的过程,选题过程的质量对一项研究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 社会研究的选题过程:①了解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②初步选择研究题目;③论证研究题目的意义;④确定研究的范围、层次和内容;⑤论证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3. 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①明确研究目的与研究性质;②确定分析单位和具体的研究对象;

      ③确定研究方式和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社会研究者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某种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归类表述,这是理论概括;

      2. 社会理论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说明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3. 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概念;

      4. 采用尺子上的刻度来说明“长度”这个概念是使用操作性定义;

      5. 按照对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经验测量的变量, 这项工作被称为命题的操作化推演;

      6. 侧重从量的方面去反映客观社会现象某种特征的存在及其变化程度的是变量;

      7. 理论的基本形态是理论命题和理论模型;

      8. 某种理论模型的表达方式可以较精确地反映各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精确的定量分析,但往往只能包含少量的变量。这种理论模型的表达方式是公式法;

      9. 理论层次:宏观社会理论、中观社会理论、微观社会理论;

      10. 中观社会理论是指抽象和概括的程度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并且通常是反映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或某一类社会现象的理论;

      11 从应用上看,旨在解决具体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为具体的政策和其他行动提供具体指导的理论是微观社会理论;

      12. 社会研究的科学逻辑需要遵循的原则:①经验归纳原则;②演绎推理原则;③假设—检验原则;④统计性原则;⑤抽样—推论原则;

      13. 人们从每天观察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中总结出“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的普遍性命题,遵循的是经验归纳原则;

      14. 通过部分调查对象的结果去推论总体情况,这是社会科学研究逻辑中的抽样一推论原则;

      15. 定性研究的方法特点:①不需要采用“假设-检验”的研究逻辑,采用“理解方法”的研究逻辑;②不需要在正式收集资料前严格设计一个假设性的理论模型;③由研究者直接进入研究场所,通过与被研究者进行长期性的深度接触,并通过对资料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16. 现代社会研究中的“理解方法”最初来源于社会学家韦伯的经典论述; 二、简答题:

      1. 社会理论的特点:①社会理论来自于社会实践(包括日常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等);②社会理论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能够反映一类社会现象的共同特点;

      ③社会理论具有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的功能。

      2. 社会理论在社会研究中的意义:①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②社会理论是社会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许多社会研究课题不仅来源于理论发展,而且其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修改、加深和完善理论体系,进而促进理论的发展。③理论可以为社会研究捉供指导。④社会理论可以为分析资料提供解释。

      第五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研究者实际抽样时,经常是先找到一份近似涵盖所有总体元素的名单,然后抽取部分元素,这份名单被称为抽样框;比如调查某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研究者从该大学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是该次抽样的抽样框;

      2. 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差异,被称为抽样误差;

      3. 抽样调查中,评估样本的目的是防止样本偏差过大;

      4. 非概率抽样种类:方便抽样、配额抽样、判断抽样、雪球抽样;

      5. 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记者的“街头拦人”调查、.报社要求读者剪下报纸刊登的问卷,填

      写完后寄回去,采取的是方便抽样;

      6. 雪球抽样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如吸毒者、流浪汉、散工);

      7. 研究者根据其研究的目的或专家的判断来选取样本的抽样方法是判断抽样;

      8. 简单随机抽样又称为抽样,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随机原则意味着需要满足等概率要求和独立性要求;属于概率抽样;

      9. 在总体规模或范围相很大的情况下,会遇到无法获取抽样框和样本过于分散的问题,实地调查的成本极其昂贵,这时需要采用多段整群抽样;

      10. 如果先不考虑经费问题,那么样本规模主要取决于抽样精度和总体标准差:①研究中能够容忍的抽样误差越小,即要求的抽样精度越高,则样本规模也应该越大;在一定精确度要求下,总体越大,则样本也要越大;②总体标准差矿是反映总体元素之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一般说来,在给定抽样精度后,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所需样本规模也越小;反之亦然;③对于一般性的社会调查本规模一般不要超过 2500 人;

      二、简答题:

      1.抽样的基本步骤:①设计抽样方案:首先要界定主体,其次要介绍抽样框的内容,再次, 确定样本所 含个体数目,最后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确定不同抽样方法。②抽取样本:是指抽样人员按照抽样方案中选定的抽样方法,从抽样框中实际抽取 总体元素,构成样本的过程;③评估样本:是指样本抽出后,对样本的代表性和各类误差情况的检验和评估,目的是为了防止由于样本偏差过大而导致对总体推断的失败。

      三、应用题:

      1. 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数,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 第一,确定选出随机数的位数。

      (2) 第二,决定从 5 位数组中选择哪几位数字。(关键是预先约定好规则,一直按此规则)

      (3) 第三,确定在表中选择数字的顺序。(关键选定一个顺序后,一直按此顺序)

      (4) 第四,确定开始选择的 5 位数组起点。

      (5) 第五,处理大于总体规模或重复的随机数。

      2. 等距抽样的步骤:首先,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任何随机的起始点都可以); 其次,计算抽样间距。(抽样间距 k=N÷n)(样本占总体比例 f=n÷N); 最后,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3. 多段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l)要决定是多抽群,还是多抽群中的元素。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抽样误差,在多段整群抽样的设计中,必须先决定样本中抽取的群的数量和每个群中被抽取的元素的数量。在经费允许时,尽可能多抽取一些群。(2) 处理群大小不等的情况。解决办法是,第一段让每个“群”被抽中的概率与它的规模成正比,第二段再从入选的“群”中以等概率抽取相同数量的元素,让元素被抽中的概率与“群” 的规模成反比。

      4. 实际进行分层抽样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①怎样进行分层,或者说根据什么原则确定分层变量;②怎样确定样本比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分层抽样采用等比例方式进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当总体中某些层的元素太少(或太多)时,也可采用不等比例方式;③确定实际分层抽取样本的方法。

      第六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在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接近的是定量测量;

      2. 用磅秤称女儿的体重,决不会因为爸爸力气大,女儿就轻些,妈妈力气小,女儿就变重了。这说明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3. 摄氏温度的测量、标准化智力测量的测量层次是定距测量;

      4.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出来的,主要用来测量人们对观念、事物和他人的感觉的量表是语义差异量表;

      5. 按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设计出来的、可以用来测量“自尊心”的是罗森伯格量表;

      6. 信度指测量的可靠性;

      7. 用同一种测量工具,在两种不同场合对同一群受试者前后测量两次所得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再测信度,也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但是在测量中会产生“练习效应”;

      8. 只用一个测量工具对同一组受试者实施一次测量,但将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开计分, 再计算奇数试题和偶数试题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就是折半信度;

      9. 效度是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的正确性程度;常用的效度有①表面效度(测量结果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或学术界形成的共识之间的吻合程度,是最容易评估但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效度类型)、②内容效度(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涵盖了被测量概念的全部内涵)和③效标效度(测量结果与一些能够精确表示被测概念的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二、简答题:

      1.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①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②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③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 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④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⑤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2. 测量的基本步骤:①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②针对需要测量的概念,构造相应的测量工具,这属于“操作化”的内容。③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3.社会研究中测量的层次: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测量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四个不同的测量层次。

      4. 测量过程中建立指数的技术:①选取符合标准的指标,要求表面效度高,通过相关性检验。②指标加权,对某些重要的指标赋以特殊的分量。③处理缺失值。

      5. 建立指数时选取指标的标准:①要尽可能挑选表面效度较高的指标。②要对不同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③如果某个指标与其他所有指标都不相关,那就应将这个指标排除掉。如果两个指标之间完全相同或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也只需要保留一个。

      6. 评估策略工具再测信度的过程:①研究者选定一批受试者。②研究者就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对受试者进行两次测量。③研究者计算两次测量分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越大, 说明两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第七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问卷的基本结构:①封面(由问卷编号;问卷名称;调查主持单位;问卷设计时间四部分构成);②致被调查者信;③填答指南;④问题和答案(问卷的主体部分);⑤编码位;

      ⑥访问记录和结束语;

      2. 每一个问题究竟预留多少个编码框,主要视答案的数量而定;

      3. 问卷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满足研究需要原则;

      4. 作为问卷设计的灵魂并决定问卷内容和形式的是研究主题;

      5. 设计问卷初稿的办法:①卡片法(遵循归纳法则,由个别到部分再到整体);②框图法(遵循演绎法则,由整体到部分再到个别);

      6. 提问技巧:①提问应当尽可能简短;②提问应当力求明确,让被调查者一看就懂,忌提出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问题;③要避免一题两问甚至多问,即在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或几件)事情;④应当避免使用抽象概念和专业术语进行提问;⑤应当中性提问, 避免暗示和诱导;⑥不要使用否定形式提问;⑦提问要使被调查者有能力回答;⑧要尊重被调查者,避免询问他们不愿意回答的问题;⑨尽量避免设计某种情境进行提问。

      7. 在问卷设计中,研究者在问卷中只提出问题,而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态度随意回答的是开放式问题;

      8. 在关联式问题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是否继续回答后面的问题,通常把第一个问题被称为第一个问题被称为过滤性问题,后续问题称为相倚性问题;

      9. 答案选项的设计:①使答案与问题对应,避免答非所问;②应当努力设计完备的答案;③ 应当努力使每个答案彼此独立;④尽量采用高层次的测量尺度;⑤答案的设计要简洁明了。

      10. 问卷调查的缺点:①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时难以保证;②问卷是事先设计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也许与多样化的现实有所出入;③问卷篇幅一般比较简短,难以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信息;④问卷调查不利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自由交流;

      11.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一)满足研究需要原则(二)考虑被调查者原则。(三)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原则(四)考虑具体调查方式原则。

      二、论述题

      1. 问卷设计中问题排序要遵循的一般规则:①把内容相关的问题放在一起,避免问卷显得杂乱;②把简单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的问题放在后面,这样不至于使被调查者一开始就产生畏难、厌烦情绪,从而不愿继续填答问卷;③把容易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而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这样可以消除或缓解被调查者的自我防卫心理,有利于填答问卷;④把了解现状的问题放在前面,而把需要被调查者回忆的问题放在后面,这样符合一般的互动规律,也能使被调查者自然地完成时间转换;⑤ 在派访问员面访的情况下,可以先问一些个人或单位的基本情况,而把其他问题放在后面; 在由被调查者自己填答问卷的情况下,一般应将容易引起他们关注的问题放在问卷的前面;

      ⑥如果设计了开放题,一般放在问卷的最后面。这是因为,回答开放题要比回答封闭题复杂一些,无论是把它放在问卷开头,还是放在问卷中间,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调查者对于整个问卷的填答。而将其放在问卷的结尾,无论是对访问员还是对被调查者,都不会

      造成太大压力,从而有利于填答。即使被调查者不愿意继续作答了,问卷的主要内容已经完成,基本任务不受影响。

      2. 问卷调查的优点:①问卷调查可以面向众多的调查对象收集信息;②如果面向同样规模的调查对象收集信息,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要比采用访谈法、观察法或实验法等节省资源,

      ③问卷调查通常具有较好的隐蔽性,可以减轻研究对象的思想顾虑,有助于获得一些相对真实的研究信息;④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要比其他一些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为标准化、规范化;⑤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通常比使用其他方法获得的信息更便于进行定量处理和分析。

      第八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访谈法的缺点:①开放式的访谈标准不一,其结果难以进行定量研究;②成本较高;③访谈通常时间长;④隐蔽性差;⑤受访谈对象周围环境的影响大;

      2. 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分为一般访谈和特殊访谈,如对儿童或聋哑人的访谈采用特殊访谈;

      3. 根据访谈内容的结构性程度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访谈;结构式访谈法的最大好处是访谈形式统一,便于量化统计分析;

      4. 根据访谈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交流方式,访谈法可以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借助通讯工具或翻译进行的访谈属于间接访谈,应用最广泛的间接访谈方法是电话访谈;

      5. 根据访谈对象的多少分为个别访谈和小组访谈法,了解带有个人性和隐私性的问题,最好采取个别访谈;

      6.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①熟悉调查内容;②了解被访者的社区特征;③确定并了解访谈对象;

      ④拟定实施访谈的工作计划;⑤准备工具(临赴现场访谈前的最后一步工作)。

      7. 研究者在进入访谈时的工作包括:①取得地方机构或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帮助;②与访谈对象见面与自我介绍。

      8. 结束访谈应掌握的一个原则是适可而止原则,即访谈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 2 小时以内;

      9. 在无结构访谈中,不破坏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互动,减少由于记录而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影响,最适合采用的记录方式是事后记录;

      10. 访谈员应具备的一般条件:①诚实与精确。(这是最基本的品质)②兴趣与能力③勤奋负责;④谦虚耐心。

      11. 访谈员应具备的特殊条件:①性别;②年龄;③教育;④语言与社会背景;

      12. 从实践上看,小组访谈参加者的人数规模一般为 5~7 人;

      13. 小组访谈前的准备:①明确访谈的主题;②准备调查纲目;③确定访谈规模;④物色访谈对象;⑤选好访谈的场所和时间;

      14. 做好小组访谈后的工作:①及时整理访谈记录;②回顾和研究访谈的情况;③进一步查证事实;④作必要的补充调查

      二、简答题:

      1. 访谈法的优点:①信息量大;②灵活性高;③适用范围广;④控制性强;⑤访谈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获取更加丰富的信息。

      2. 小组访谈法的优点:①了解情况快,效率高②可以通过被调查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多的信息;③有利于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把认识问题与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起来;

      第九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英国社会学家C.A.摩瑟说“观察可称为科学研究的第一等方法”。

      2. 根据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观察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 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或团体之内,作为被观察者中的一员来进行观察,又称局内观察;人类学家研究原始部落文化常用参与观察;

      4. 间接观察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或人的行为发生以后所留下的各种痕迹的观察和记录,收集用来反映和推断此前发生的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的资料的方法。比如考古学家通过发掘古人的遗留物可以研究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变迁;

      5. 观察的准备: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方案;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

      6. 观察的效度指的是观察所获得的资料能够准确、真实、客观地反应被观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程度。一般认为观察法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大的效度;

      7. 影响观察的效度的主要因素:①观察方式、观察人员、观察地点和观察时间对于研究课题的适当性;②观察内容的选择和操作化方式;③“观察者偏见”;④“被观察者效应”;

      ⑤观察者观察的敏锐性和记忆的准确性。

      8. 影响观察信度的因素:①观察内容界定的明确性。②观察类别定义的严格性。③环境的变化。④人的变化;

      9. 科学观察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在观察之前先具有一定的研究目的或假设,然后根据研究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观察获取资料;(2)需要有系统的观察设计;(3)有系统完整的记录;(4)观察过程应避免主观和偏见;(5)观察的过程和获得的资料可以重复查证。

      10. 试验室观察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班杜拉等人进行的有关模仿学习的研究。二、简答题:

      1. 实验室观察法的优点:①实验室观察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客观和可重复验证性, 可以用来研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②可以用来收集研究对象的自然发生的行为的最真实、完整、全面的资料。

      2. 间接观察的优缺点:①间接观察的优点在于:由于观察是间接的,被观察者的行为不会受到观察的影响,可以收集到反映人的真实行为的资料;②间接观察的缺点在于:由于没有直接观察到行为的发生,所收集的资料的效度不能保证,无法评价所观察的标志和痕迹是否真正反映了所要研究的行为和现象,即使能够反映,也很难判断这种行为和标志或痕迹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普遍性。

      3. 检查用观察法获得的资料时,要注意哪几个方面:①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调查提纲获得的。一个好的观察资料既要记下提纲中规定的调查内容,也要记下那些看到的暂时还无法归类的事实。②如果能用多种方法收集相关的资料,则应把通过观察法获取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核实。③当观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时,凋查人员要随时将获取的信息同小组其他调查人员所取得的信息进行比较。④对于较重要的问题, 要注意调查时间的长短。

      4. 提高观察信度的措施:①必须明确观察内容;②必须对观察的类别进行严格的定义;③必须考虑环境的变化和人在时间中的变化;④选择有经验和受过专业训练的观察者进行观察。

      第十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实验变量有:①自变量:一般是试验中加以控制或者主动施加的可观测变量;②因变量: 一般是实验中需要检测的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2. 主动造成其变化的自变量称实验刺激;

      3. 单变量的实验设计:(1)后测设计 (2)前测后测设计 (3)四组设计(所罗门设计)

      4. 多变量的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多因实验设计 (2)拉丁方设计(它的特点是实验顺序、研究对象的差异都被当做自变量使用)

      二、主观题(简答题、论述题):

      1. 实验法的特点:①人为设定观察情境;②直接建立研究结论;③实验结果受实验人员和实验对象的主观影响。

      2. 实施实验法研究的条件: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②能够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③实验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并容易操控;④实验程序必须是可重复的;⑤ 实验条件应该得到较高程度的控制。

      3. 实验通常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个基本类型,二者的区别是:①实验室实验是在人工“纯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对实验环境可进行严格有效的控制。②现场实验是在自然现实的环境下进行的实验.实验者只能部分地控制实验环境的变化。一般来说,社会领域里的实验,多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这是因为相对自然的实验环境使结论有更大的推论价值。

      4. 现场实验的特点:①它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只控制部分条件;②隐蔽性好、真实性较高, 实验对象一般不易发现实验目的,很难觉察到实验者的存在;③实验变量引入比较自然, 因而现场实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④由于情景真实自然,并采用机械抽样,因此,实验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实验所得的结论也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5. 实验法的优点:①可检验因果关系。实验法最主要的优点是明确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明确变量间的因果关系。②较为经济。与其他社会研究方法相比,实验法的研究对象少, 研究所需时间较短,成本相对较低。③易于重复。实验得出的结果可以进行重复验证,实验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④控制能力较强。实验人员对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等具有较强的控制力,能够减少或排除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实验法的缺点:①人为干涉:这是实验法最大的弱点;②样本选取的缺陷;③实验人员的影响;④道德和法律的限制。

      第十一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根据文献的来源分:个人文献(日记)、官方文献(财务报表)、大众传播媒介(各种书籍);

      3. 文献研究的优点:①可研究那些不可能接近的研究对象;②具有非介入性和无反应性的优点;③适于作纵贯研究和趋势研究;④费用较低。

      4. 文献研究的缺点:①文献内容无法控制;②缺乏统一格式,资料间难以对比;③编码困难,难以数量化;④研究所需要的部分文献不易获得。

      5. 二手资料分析:①优点:省钱、省时、省力;②缺点:a. 二手资料的效度有时难以保证;

      b.有时原始资料中包含一些错误和偏差

      6. 二手资料的分析的内容:①研究主题的选择;②研究资料的搜寻;③资料的审核(搞清楚文献的作者、编写的时间);④资料的加工;⑤资料的分析。

      7. 在我国,二手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统计部门所收集和保存的原始资料;

      8.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是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最成功的研究范例。

      9. 采用现存统计资料分析方法时,研究者常用来处理效度问题的方法是重复验证;

      10. 内容分析是指通过标准化的编码,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简化为可以对之进行统计分析的形式化资料的定量研究方法。

      11. 多恩伯切和希克曼的“消费品广告中的他人导向”研究属于内容分析范例;

      12. 内容分析法的优点:①最大的优点是成本低、省时、省钱;②便于重复研究;③允许研究者对一段历史时期内发生的过程进行定量研究。

      13. 内容分析法的缺点:①它只能研究记录下来的信息内容; ②由于研究者不能控制文献资料的记载和编制过程,因此,内容分析常常要面对面信度和效度方面的问题。

      14. 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环节:①抽取文献样本;②确定分析单位;③进行编码。对文献资料编码的步骤有:a.明确计数单位;b.建立分类体系并编制编码表;c.对计数单位进行编码;

      ④数据的加工处理;⑤信度和效度检验

      第十二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资料审核有①多次审核(在收集资料后,对重要资料进行反复的各种形式的审核);②系统审核(在资料收集后集中时间进行资料审核);③实地审核(资料审核与资料收集工作同步进行);

      2. 资料审核的原则:①真实性原则;②标准性原则(可比性);③准确性原则(无逻辑不合理);④完整性原则;

      3. 计算机汇总的步骤:编码、登录、录入和程序编制;

      4. 将问卷中的信息数字化,转换成统计软件和统计程序能够识别的数字,这是计算机汇总步骤中的编码;

      5. 在计算机汇总定量调查收集的资料时,将已编好码的问卷资料过录到资料卡片上,以便将它们输入到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去,这个过程是指登录;

      6. 统计表按总体分组的情况可分为简单表(未分组)、简单分组表(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和复合表(按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

      7. 集中量数是用一个数值去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常用的集中量数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8. 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9. 资料整理过程中选择分类标志的原则:①从研究目的出发选择标志;②从反映事物本质的需要去选择标志;③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选择标志;④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的原则;

      10. 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异众比率越小,众数的代表情越大;

      11. 相关系数是表明变量间关系密切程度及方向的量数。它的符号是 r,取值范围在﹣1 到

      ﹢1 之间。如果 r=﹣1,那么是完全负相关;如果 r=1,则是完全正相关。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函数关系。如果r=0,则无相关。

      二、论述题

      1. 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①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为社会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精确的形式化语言。②统计分析是进行科学预测,探索未来的重要方法。③统计分析技术是处理调查研究资料的必要工具。

      2. 集中量数的作用:①集中量数说明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其数量的一般水平;② 集中量数可以对于在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进行比较;③集中量数可以对一定社会现象在不同时间中的变化进行比较,以说明这些现象的发展趋势和规律;④集中量数可以用来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3. 离中量数的意义与作用:离中量数也是一个概括性量值,是研究现象差异程度的概括表现,它的意义在于阐明被研究现象的差异特征。作用是:①描述了一组数据的差异情况, 使我们对一组数据的全貌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②对集中量数的代表性作了补充说明,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4. 双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散点图的六种图形:①当变量 X 的数值增大时, Y 变量的数值也显著增大,坐标点的分布呈窄带状,称为强正相关;②当变量 X 的数值增大时, Y 变量的数值也增大,但坐标点的分布呈宽带状,称为弱正相关;③当变量 X 的数值增大时, Y 变量的数值显著减少,坐标点的分布呈窄带状,称为强负相关;④当变量 X 的数值增大时, Y 变量的数值大致下降,坐标点的分布呈宽带状,称为弱负相关;⑤当变量 X 的数值增大时,Y 变量的数值也开始增大,继而又下降,坐标点的分布呈曲线状,称为非线性相关;

      ⑥坐标点很散,表示变量X 和变量 Y 之间没有相关关系或极弱的相关关系。三、应用题

      1. 设计统计表的形式与内容:(一)形式:①统计表的上、下两段应以粗线绘制,左、右两端习惯上不划线,采用不封闭的“开口”表式。②统计表应是长、宽之间保持适当比例的长方形,过于细长、短粗或正方形都应尽量避免。(二)内容:①统计表的总标题应当用简练而又准确的文字来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以及资料所属的空间和时间范围。②统计表中的指标数值有着一定的计量单位。当表中指标数值都以同一单位计量时,应将计量单位标写在统计表的右上角;当同栏指标数值以同一单位计量,而各栏的计量单位不同时,则应将计量单位标写在各纵栏标题的右侧或下方。

      2. 平均数与众数

      (1)计算平均数:先根据资料求出各组组中值,Xmid=(下组限+上组限)*2;(2)计算众数:先观察资料,确定次数最多组为众数所在组,根据众数计算公式众数=(L+U)/2

      第十三部分

      一、选择题(单选、多选):

      1. 根据研究报告的目的和面向的目标对象不同,分为普通研究报告与学术性研究报告;

      2. 根据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报告与解释性研究报告。

      3. 根据研究的性质,分为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

      4. 根据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分为综合性研究报告和专题性研究报告(深入、针对);

      5. 主题是研究报告的灵魂、材料是社会研究报告的血肉、提纲是研究报告的骨架。

      6. 普通研究报告在结构上包括:标题、导言、主体和结尾;

      7. 标题放在研究报告的前面,以报告的内容为依据,用来统领、揭示和评价报告内容的文字分为(1)单一结构:①直陈主题式、结论展示式 ②反问疑问式(2)复合结构式:双标题;

      8.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报告》属于标题表达方式中的直陈主题式

      9. 某报告的标题是《中国奶业遭遇信任危机》,这一标题属于结论展示式;

      10. 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的撰写一般应该注意:①研究资料呈现的顺序;②文字与图表的配合;③对事实的意义进行客观的陈述与分析;

      11. 学术性研究报告的导言一般包括说明研究问题的性质、说明研究问题的意义、介绍研究目标和假设、文献综述、重要概念的界定;

      12. 在撰写学术性研究报告时,研究者在导言中一开始就必须做的是说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意义;

      13. 在学术性研究报告中,相当于“画龙”之后的“点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对读者是否阅读整篇报告 起到提示作用的部分是摘要和结论;

    老师二维码

    点击继续阅读>>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贵州自考伴”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贵州自考03349政府经济管理概论押题资料
    下一篇:贵州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押题资料

    贵州自考课程

    贵州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免费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